长寿的“身体密码”被发现了!10大关键体征你符合几个?

2025-07-11来源:德宁医生慢病管理中心



“长寿体质”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有迹可循的生理密码。

科学研究发现:心率缓、手劲大等看似平常的身体特征,实则是开启健康长寿之门的“关键密码”!快来看看,这些长寿特征你拥有几个?

 

01

1个状态控制稳定:血压稳

血压,堪称生命的“无声刻度尺”,其数值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寿命长短。

高血压犹如一颗隐匿的“定时炸弹”,初期症状虽不明显,但长期放任不管,其危害不容小觑。它是脑卒中的首要“元凶”,大幅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猝死的发生风险。

不仅如此,高血压还会对全身器官展开悄无声息的“破坏行动”,如导致肾小球硬化,引发慢性肾病,最终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危及生命。

此外,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等严重疾病紧密相连,一旦发作,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早期筛查与规范治疗是高血压防治的关键所在。

测血压特写

02

2个部位强劲有力:手有劲、腿有劲

你身边是否有握手如“铁钳”,走路快得像一阵风的人,别小看这两种“力量”,它们可是健康的重要信号!

1. 握力大:肌肉量的“晴雨表”

2024年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表明,握力是反映肌肉量的关键指标,而肌肉量较少的老年人,10年内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更早的权威研究进一步揭示,握力强弱与癌症、心血管病等致命疾病密切相关。

2018年《英国医学杂志》一项覆盖多国的大型研究指出,握力每下降5公斤,全因死亡风险上升16%,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风险分别增加17%和9%。令人震惊的是,握力较弱的人群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癌症的风险更高,且预后更差。握力,已然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尺”。

握力计测量

2. 腿有劲:步履间的“年轻密码”

双腿也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走路快说明肌肉、关节、心肺协同高效的生动体现。

2022年《通讯生物学》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步行速度越快,人越显年轻。保持快走习惯的人,估计到中年时的生物学年龄要年轻16岁左右。这是因为,步行速度与白细胞端粒长度息息相关。端粒被认为是衰老的生物标志,其长度越长,衰老速度就越慢。

由此可见,走路快的人往往更健康长寿,建议大家不妨通过深蹲、爬楼梯、快走等运动,让每一步都踩出“年轻节奏”。

 

03

3慢中得到长寿智慧:心跳慢、起床慢、情绪慢

你以为“快”就是健康的代名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的这3个方面,“慢”反而更有利于长寿。科学证实,在这3个方面速度慢的人,往往更易获得长寿青睐。

1. 心跳慢一点,心脏的“年轻节拍”

2024年,《科学报告》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涉及三个国家的研究揭示了静息心率与寿命之间的反向关系。心率慢与心率快的人,平均寿命差异9年!

研究统计发现,5年内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钟,死亡风险增加20%,而静息心率较慢的人,则更为长寿。具体来看,静息心率超过90次/分的参与者,平均寿命为70岁,而静息心率低于60的参与者,其平均寿命则高达79.3岁。两者之间相当于9年的平均寿命差异!因此,让心跳慢下来,就是为心脏注入“年轻活力”。

2. 起床慢一点,护心脑的“温柔仪式”

早餐醒来,不要急于起身。老年人椎间盘较为松弛,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不仅容易扭伤腰背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而言,突然改变体位更可能引发意外。

早晨起床时,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容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黏稠血液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因此,起床慢一点,是对心脑健康的温柔呵护。

起床静坐

3. 情绪慢一点,身心稳的“平和之道”

情绪波动大的人,往往性子急、脾气暴,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激动,导致悲剧发生。

常说的“急火攻心”“伤心欲绝”并非夸张之词,当你感到悲愤心痛时,心脏可能正在“变形”。强烈情绪可能引发“应激性心肌病”,心肌会暂时变形,若持续不缓解可能导致心脏骤停,造成猝死。

此外,生气、悲伤、紧张等强烈情绪会使肾上腺素飙升,引发血管收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风险;抑郁症也是心脏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情绪管理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保持情绪平缓,就是为身心筑牢“稳定防线”。

 

04

4低指标里的长寿玄机:血糖、胆固醇、尿酸、肌酐

人人都渴望长寿,但你知道吗?身体这4个关键指标水平低一点,或许就是是健康长寿的“密码”,尤其40岁后更要定期监测。

1. 血糖稳:甜蜜背后的健康防线

2025年5月,《生物老年学》杂志上刊发的研究分析了3万多名老年人的血液数据,其中包括8000多名百岁老人。结果显示:百岁老人血糖指标明显更低。

此外,长期的高血糖会造成对患者身体的高糖毒性,引起多种器官损害或功能不全,如眼、心、血管、肾、神经等,导致残疾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因此,保持血糖平稳是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胆固醇优:“好”“坏”胆固醇的平衡艺术

胆固醇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胆固醇”,适当高一点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大家平时所说的胆固醇偏高,通常指的是“坏胆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偏高。它会在血管上沉积,形成粥样动脉硬化斑块,造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或者脑卒中等问题。

此外,高胆固醇还会引起脂肪肝,造成肝脏脂肪的代谢异常或者影响胆汁分泌,胆囊胆固醇沉积形成胆结石,引发急性的胆囊炎、胆管炎。因此,维持胆固醇水平的平衡至关重要。

3. 尿酸低:远离全身性炎症的困扰

高尿酸远不止引发是通风和脚趾头疼痛那么简单。它带来的全身性炎症和内皮功能不良,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急性高尿酸肾病和慢性高尿酸肾病,乃至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因此,控制尿酸水平,就是为身体健康筑牢一道坚固防线。

4. 肌酐降:守护肾脏与全身健康

肌酐偏高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下降,严重时可引发肾衰竭、肾癌等疾病。此外,肌酐上升还可能导致血液中毒素含量过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同时,肌酐升高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破坏骨骼内的钙质平衡,导致骨质流失。此外,肌酐过高容易引起肾脏缺氧,导致贫血症状加重。因此,保持肌酐水平在正常范围,对维护肾脏及全身健康意义重大。

 

德宁医生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身体信号,定期监测自己的各项指标,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情绪稳定,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是健康管理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小习惯开始改变,用心呵护自己的身体,管理好各项健康指标。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都能拥